王树国校长:大学必须跳出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

Connor 币安官网 2025-05-19 6 0

王树国校长:大学必须跳出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

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发表了《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的主题演讲。

王树国表示,这场新技术革命是全方位的爆发,不是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在人类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触发了全面爆发,在前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人类社会从一个科技知识的量变进入到质变阶段,所以人类从一个旧的时代在向一个新的时代过渡。

王树国认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突破了人的认知边界,人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提到,因为我们并没有相应的规则、相应的水准来约束人们的正常行为,所以人们感觉不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所有国家几乎所有行业,这场新技术革命没有人可以幸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不管你搞不搞,做不做,都会受到这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

世界在发生剧变,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动着科技进步和发展,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的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

王树国表示,“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不像当年我们是象牙塔高高在上,我们的理论、我们的学识、我们的技术都远远超出社会的水平,我们可以指导社会,但是现在不行了,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对于文科是不是要消亡的担忧,王树国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当我们过分关注自然科学,而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那将是人类文明的消失,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在关注技术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文明,文明来源于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我们切不可偏颇。

“只要我们有追梦的愿望、欲望,坚持就能成功。”王树国表示,世界上没有不可能之事,看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你失败了也是一种收获。只要我们敢闯,未来一定属于我们,你不闯一定是失败者。

展开全文

王树国校长:大学必须跳出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 王树国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今天在这儿谈谈关于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小众,但是牵扯到千家万户。

这场新技术革命是全方位的爆发,不是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在人类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触发了全面爆发,或者在前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人类社会从一个科技知识的量变进入到质变阶段,所以人类从一个旧的时代在向一个新的时代过渡。

我选了几个代表人物,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他们如何认知这场新技术革命,给我们以启迪。一个是施瓦布先生,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他的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英国大学管教学的副校长迈克尔·吉本斯,他如何认知欧洲现在发生的变化和欧洲的现状;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欧林工学院,世界各地都在围绕着这次新技术革命做这样的事情。

这次新技术革命一个最大的显著的特点,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突破了人的认知边界。现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限制,所以人们突然感觉到不适应了,因为我们并没有相应的规则、相应的水准来约束人们的正常行为,感觉不适应,但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所有国家几乎所有行业,这场新技术革命没有人可以幸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不管你搞不搞,做不做,都会受到这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

人类社会发生着剧变,世界发生着剧变,大学与社会的反向交流,大学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不仅中国,其它国家也感受到这一点。世界在发生剧变,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动着科技进步和发展,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的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不像当年我们是象牙塔高高在上,我们的理论、我们的学识、我们的技术都远远超出社会的水平,我们可以指导社会,但是现在不行了,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封闭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这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如何变革,包括人工智能如何和现有的大学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我们规避它不是办法,拥抱它才是主动地可取的态度。如果我们一味害怕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弊端,那我们最后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所奴役甚至所伤害,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如果我们知道每个新技术的发生都会产生正面和反面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唯一的做法是主动地拥抱这项新技术,并把握它,我们才能够规避它的弱点,发挥它的长项。

谈到这儿很多人问我,在清华、北大一起交流,学生问我:“老师,这样的话你是不是看到文科就没有用了?现在都是理工科的事,文科是不是要消亡了?”你错了,当这些问题产生的时候,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真不是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建立相应的文明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秩序,来确保新技术的诞生对人类的伤害压缩到最小,控制它让它不伤害人类,最大程度释放新技术对人类带来的益处,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这场新技术革命同样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发展的契机。

而且我个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当我们过分关注自然科学,而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那将是人类文明的消失,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在关注技术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文明,文明来源于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我们切不可偏颇。这是我给大家提出的一个忠告。

初步估算,2035年旧的知识体系向新的知识体系过渡,2035年基本的框架将会完成,我可以做出这样的预言,这十年将是人才辈出的十年。这场新技术革命一定会催生一批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值得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一定会的,但问题是这批科学家是出在中国还是出在外国,不管你想不想做,这场新技术革命是由这些杰出的人物一点滴的工作堆积起来的,一定有一些杰出人物的贡献彪炳史册,是我们的教科书、学的理论是不是都是外国近代专家学者的名字,更期待着若干中国青年人在这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脱颖而出,去开辟新赛道,引领这场新技术革命在人类巨大的变革当中拿出中国人的智慧,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是我做校长百思不得其解的,如果梁文峰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我不知道,我没有答案。我唯一得到实践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得好,我们教育怎么办?为什么我们想栽树而没有栽成,而这些孩子走出校门的时候得到那么好的发展,为什么事与愿违?其实答案很准确,很精确,真正的实践环境当中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炼出来的。

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哪个诺奖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哪个企业家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哪个科学家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不是,我们只是育了一颗苗苗而已,他们真正的成长是在实践当中,在血与火的挑战当中自己磨炼出来的,这是真的本事,这叫能力,能力不是书本上得来的,书本上得来的那叫知识,真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在实践当中把知识运用过程当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大学的理念要改变了,教师的职能所在不是传授知识,你的功能是让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社会环境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舞台,大学一定要与社会深度融合。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我现在在福耀科技大学工作,新型研究大学,小而精、国际化等等,能不能让孩子们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社会深度融合,能不能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当中育出一些好的苗子,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快速成长,将来也有我们的年轻人在科技进步史上,在世界科技进步史上能够做出他们的贡献。

最后一句话,只要我们有追梦的愿望、欲望,坚持就能成功。世界上没有不可能之事,看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朝阳做了,他成功了;王兴兴做了,他成功了;梁文峰做了,他成功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你失败了也是一种收获。只要我们敢闯,未来一定属于我们,你不闯一定是失败者。

除本篇外,搜狐科技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呈现嘉宾们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洞见和思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报道。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PC端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WAP端

文章来源:顶端新闻

文章链接:#/

评论